宁波市象山县象山半岛南端,著名石浦渔港花坟山上。七座烈士墓从1951年起就散落在山上,四十三年过去了,烈士墓仍凄凉地埋没在遍布荆棘的草丛中,直到一九九四年——
六年前的清明节前,新港小学师生偶然间得知离学校不远的花坟山上有一群被人忘却、无人照管的烈士墓。校长随即带上几位老师上山察看,果真如此。当老师们扒开荒草,看见杂草丛中一块块仅有洗衣板大小的墓碑时,他们再也无法按捺内心的激动: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墓碑从未护理过,抚摸着经过风吹雨打的墓碑上那些难以辨识的名字和落款,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。
烈士的荒坟让师生们动情。新港小学决定修复烈士墓,并把墓地当做新港小学永久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,列入该校的德育教育计划,而管理烈士墓,也成了学校师生的日常工作。
同年3月,“学习烈士事迹,继承革命遗志”的活动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展开,“新港”师生捐款2200元。
与此同时,该校还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,呼吁大家共同出力来修缮花坟山上的烈士墓。在倡议书发出的第二天,东港村、里塘村、上塘村、半岭村、檀兴渔村都各捐出500元。个体户陈和平先后两次捐了5吨水泥,并表示不够再拿。石浦金顺兴饭店的金崇鸣闻讯后也立即拿出了500元。他说,自己能有今天,是这些烈士用生命换来的,捐点钱又算得了什么。
1995年5月底,崭新的革命烈士墓地落成了。
1996年,团县委在墓地上竖起“象山县十大德育教育基地”的石碑,这里,成了县十大德育教育基地之一。
在“新港”师生募捐资金着手修复烈士墓的同时,师生们决心去追寻半个世纪前发生在烈士身上的故事。然而,几经努力,他们发现当地居民和镇上、县里的老干部均不知情,县民政部门和县档案馆、烈士馆也都无此档案。
1995年暑假,学校师生循着墓碑上的线索渡海到高塘岛查询。正巧岛上一位退休教师在40多年前亲眼目睹了烈士牺牲和安葬的全过程。这位退休教师的回忆,在驻军的档案中获得证实。
原来,这七位烈士均系驻象山高塘岛部队的战士。在档案中,大家重温了发生在近半个世纪前的“2·2”高塘保卫战——
1951年3月9日(农历2月2日)凌晨,一阵阵枪声劈天盖地地在高塘岛上空响彻。盘踞在渔山岛的国民党少将何卓权残部300多人,妄图在高塘百姓正在沉睡时一举扑入村庄,抢出将被镇压的地主恶霸,掳杀我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和民兵。当时,我军守卫高塘街的战士仅有十七名,形势十分险恶。当时的解放军指挥员周排长果断地将十七名战士分成三个战斗组,布置在高塘街的三个路口。
正当战士们将要接近路口时,潮水般的敌人涌过来了。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,战斗一直相持到下午。在激战过程中,秦德禄、张乐生、方金森、杨龙、王谋和、赵荣钧等6位战士壮烈牺牲。他们最大的23岁,年小的年仅18岁。而王久贤和王端敬等两位烈士则在另一次战斗中为国捐躯。
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艰苦,战斗结束后,八名烈士的遗体被简单地安置在了石浦附近的花坟山上,守岛部队换防后,由于年久失修,烈士墓逐渐被人忘却了(在学校修缮烈士墓之前,张乐生烈士的遗骸被其亲属迁回故里)。
如今的烈士陵园高大宽敞,庄严肃然。它北依花坟山,南朝新港区,远眺石浦港。四周种满了花草松柏,风景宜人。墓地上方的黑色屏风中,镶嵌着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八个金色大字。屏风下整齐排着七座烈士墓。“墓志碑”上铭刻着关于这些年轻战士的不朽事迹。
在烈士墓前,老师们动情地说,烈士陵园虽已初具规模,但大家的心愿却没有全部完成。为了告慰九泉之下的英烈,为了尽早找到烈士的亲属,师生们曾数次给七位烈士原籍的有关部门去信查询,希望这些烈士的亲属能来陵园拜祭烈士。但由于年代久远,至今没有找到一位烈士的亲属,这些烈士的亲属,恐怕也在苦苦找寻他们的消息吧!
——让我们帮着寻找烈士亲属!(附七烈士原籍地址)
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:
105师314团3营8连 王久贤烈士——原籍浙江省吴兴县南浔区东迁乡一村
105师314团后勤处帆船队 王端敬烈士——原籍山东省莱芜县13区大王村
311团3营7连 秦德禄烈士——原籍察哈尔省河南县三区下八里沟村
311团3营8连 方金森烈士——原籍浙江省义乌县永宁乡全备村
杨(从上到下:夕粉大)龙烈士——原籍四川省江津县高牙乡
王谋和烈士——原籍山东省淄川县龙泉区渭头河村
赵荣钧烈士——原籍上海市爱文义路1961号